「酌收小費」的反思

用餐後結帳完
服務員:「想請問今天的服務有甚麼不滿意嗎?」
顧客:「沒有沒有,都很好。」
服務員:「因為沒見您留下小費,所以做一下詢問。」


這是一間以台法料理混合的餐酒館,簡單的說,就是可以從西餐料理上面找尋到台式料理元素的料理風格。黑板牆上書寫的菜單,是該餐廳呈現的風格,也是裝潢的一部分,另外以葡萄酒空瓶子作為裝飾,言下之意是一間好像進來沒有喝上兩杯就很可惜的店。這日中午,我與家人兩人一同用餐,服務員親切的接待我們,引領帶位後,放下飲料單,介紹餐廳菜單的呈現位置便離去。單點菜單的呈現,有冷熱前菜、湯品、主菜、甜點可供選擇,每道菜餚的名稱看似西餐,但都有中式食材或技法元素在裡面。一道沙拉、一道燉飯、一道主菜,以雙人分享的概念,若以正常餐點的份量來看,這樣的點法,是既保守又省錢的方式。




我們對料理的味道是讚譽有佳,符合水準。雖然在餐桌上的話題,圍繞著兒時記憶以及男女關係的相處之道,時而忘記拿起餐具,嘴裡滔滔不絕的話家常,這讓三道菜的用餐時間,拉長到近兩個小時。服務員巧妙的一道接著一道的服務料理,讓顧客在用餐時不會有所壓迫,在上主餐後,服務員親切地詢問餐點是否都符合胃口。一整場的用餐演出,是這麼的精心安排與細膩呈現。


一切的問題點就在結帳後的那個時間點。當服務員把找零的費用放在碟子上送來時,家人不假思索地將鈔票一一收起。過了兩分鐘,服務員走來詢問餐點與服務是否滿意,一時間沒有想太多,只是直覺式的反應很好,就在服務員詢問出小費的問題時,讓前面舒適的氣氛完全被打擾。


也許是第一次到這間餐廳用餐,不曉得該餐廳的「小費文化」,既然服務員都詢問原由了,那我也識相地說會留下小費…一張國父鈔在餐桌上。


服務無價,均不收服務費。酌收小費!
服務費與小費的定義似乎在台灣已經被扭曲了。以廣義來看,其實不過就是感謝服務生的細心服務,從顧客直接所給予的酬勞。而現今台灣餐廳將服務費以百分之十做計算,也只是雇主把這服務費做為增加營收的一個藉口,並非實質的落入服務生的口袋。也因此,有些餐廳能夠在服務費以外收到些許小費,表示是真心感謝服務生的殷勤服務。只是在這個中午只有兩桌客人的餐廳裡,服務員的明示,令人感到十分訝異!原來只要能從顧客口中說出餐點好、服務好,就有交出小費的義務。


說到給小費文化,我有一次法國米其林一星餐廳(Buerehiesel)用餐的經驗,那時是一桌四位台灣學生,吃的是午間套餐(僅僅31歐元),在離席時我們僅僅留下五歐元作為小費,於門口時服務員便問起是不是今日的服務有不周到的地方,頓時明白小費真的給太少了!只是服務員也並沒有明講是因為小費給太少的緣故。

在歐洲,餐飲從業人員的收入確實有一定的比例是來自於客人的小費。因此,餐桌上留下的些許小費,確實是鼓勵服務員繼續留在這需要高度精神壓力付出,在短時間面對不同的顧客,給予適當的服務,且沒有明確社會貢獻的職業。我也碰過在法國,餐桌上沒留下一丁點小費,而受到落差式的待遇。回歸到小費的本質,從顧客的角度來看,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給予,並且沒有任何金額高低的限制。而服務員也不應打量顧客是否會給予小費,而改變其服務態度。


在台灣,上餐廳用餐並沒有給予小費的文化。因此假設餐廳是為了要翻轉這樣的文化,藉以鼓勵服務員願意在餐廳更殷勤的服務。最後我認同「服務無價,均不收服務費」這樣的思維需要被翻轉。但是若採取變相性地索取,其實壞了是一整桌的用餐氣氛,今日餐桌上的料理已不再美味,又或者是走了味的美食,從走進門到那空碟小費之前的一切,已無任何意義。在我們認同服務無價之前,是否也該認同服務費並非理所當然就要獲得?

留言